为国奉献一生的上将,却迟迟没有被授衔,究竟是怎么回事?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正是因为有了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新中国才得以成立,我们才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建国后,一件重要的大事就是要对这些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以表达对他们功劳的肯定。在1955年,我国就迎来了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授衔仪式,主要是给战功赫赫的革命者授军衔,提升他们的地位。由于这场仪式规模盛大且意义非凡,因此被称为1955大授衔。熟悉党史和新中国建国史的读者们应该对这场仪式并不陌生,在这场盛大的表彰会上,我国一共有一千六百多位开国将帅得到表彰,其中有57位都被授予了上将的军衔,但是实际上被授予军衔并参加仪式的只有55人。还有两位是之后补授的,这两位就是李聚奎上将和王建安上将。那么,他们为什么没有被当场授衔呢?是因为资格不够、临时撤换,还是因为犯了错误呢?其实都不是,让我们继续往下看。我们就从李聚奎上将的人生经历讲起。李聚奎于20世纪初出生于湖南省的一个小村落,一户贫困家庭中,虽然家境十分艰难,但他一直坚持汲取知识,并且在书籍报刊的熏陶下早早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导。一个想法在李聚奎的脑海中不断生根发芽,那就是参加中国的革命事业。当时中国大地虽然已经燃起了革命的星火,但是还不够广大,且频频受挫,正处于革命低潮期。见此情形,李聚奎决定为革命事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生的贵人——彭德怀,并且参与了其领导的平江起义,在起义中有不俗的表现。后来经过彭德怀的介绍和推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因此可以说,彭德怀是李聚奎在革命道路上的启发者和引路人,李聚奎因此对彭德怀一直怀着感激之情。念着这份恩情,李聚奎一直都想着报答首长,并且时时刻刻保卫着彭德怀的安全。报恩的机会在一次会议上悄然到来,在这次会议上,一位与会人员突然抢过旁边人的手枪,准备袭击彭德怀。在其他警卫人员尚来不及反应的时间,李聚奎当机立断,制服了这个企图袭击的人,保护了彭德怀的生命安全。此后更是受到彭德怀的信任和重用。在革命工作中,李聚奎逐渐凸显出自己的才能和志向,并且参加了党组织的多次重要行动,先是五次反“围剿”行动,后来是战略性转移的长征,他参与了长征的全程,并在遵义会议、强渡大渡河等事件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建国后,和平的日子还没有持续多久,中朝边境上就传来了危险的信号。原来是朝鲜半岛内战的局势不断升级,引来了美帝国主义的干涉。综合各种考量,出于对边境局势的忧虑,以及迫于粉碎帝国主义破坏中国和平的阴谋,党组织作出了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李聚奎也参加了这场战役,他第一时间深入前线,为保证志愿军的后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说回题目,1955年授勋期间,李聚奎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参加,并不是因为不够资格或其他原因,而是因为他被委以其他重任,已经不在军队工作了。他正担任石油部长,深入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身先士卒,风餐露宿,为保证新中国的能源安全尽心尽力,以防止其他国家在资源问题上借机要挟,遏制中国的发展。直到后来,他才被正式授予上将军衔,成了新中国建立后,最后受封的开国上将。但这无疑是十分光荣的。李聚奎个人对于名利也没有十分看重,他始终淡泊名利,以实干奋战在祖国需要的第一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百科
7位“琼瑶女郎”近况:有人被骗800万不离婚,有人沉迷医美毁了容
下一篇:张帅称疲惫做动作都慢 透露拥抱康塔相谈内容